“跳出農機”看農機供給側改革
發布日期:2019-01-04 作者: 點擊:
農機供給側改革是近兩年農機行業關注的焦點,但怎么改、改什么,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和路徑圖。記者在今年兩會期間,通過采訪諸多農業和農機界的高端人士,得到了一些啟示??偨Y他們的觀點:首先,要從宏觀視角來把握農機供給側改革的Z終目的;其次,要“跳出農機看農機”,從農業結構調整的風向標來確定改什么、怎么改;第三,必須立足農機供給結構變化,摸清現狀和發展短板,走全程全面高效綠色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楊小平說,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到底要靠提高生產率。這就需要培養農業龍頭企業,整合經營規模,打通全產業鏈。但要注意,農業企業不能變成資產所有者,只是規模經營者和服務者,在不改變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建設兵團原司令員華士飛表示,在供給側改革中,關鍵在于節本增效,降低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推動加工企業提高裝備能力和水平。
明確農機供給側改革的Z終目的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三農”問題的主題和主線。而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來看待農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Z終目的,無疑是一個Z準確的導向。
專家分析認為,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是在回應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內的需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滿足國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新需求。要由需求來決定生產,而不是像過去短缺時期是供給決定需求。第二,應對國際市場的壓力。我國農業人多地少,在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和國際市場相比,成本比較高,價格比較貴。正是這樣的情況,同樣的產品,如果你比人家貴,那你生產出來可能就賣不出去,消費者和經營者會在同等質量的情況下去尋求價格更低的產品。
從Z終目的上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為了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那么,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部分,也該“服從”于農業供給側結構的Z終目的。
與此一脈相承的是,我國農業界的一些老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肮┙o側改革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戰略方針,供給側的重點主要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的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所以農業機械化供給側改革的Z終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同時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比珖f委員、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牛盾如是說。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制造業技術和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農機化系統要加快培育農機化發展新動能,展現農機化在穩產能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添綠色可持續等方面的新作用。